南昌本土娱乐艰难的产业化历程
文/罗时刚
金昌利、君来、金鑫阁、宝丽、新中原、菲力克、南昌剧场、金天地······走马灯似的夜场曾经陪伴多少南昌人度过了那些漫漫长夜。邓重九、洪宇、讬排、方仗、阿志、阿敏、阿原、李勇、闻涛······一批又一批的民间艺人,在南昌娱乐舞台上起起伏伏,各领风骚数年。然而,细心的人们会发现,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南昌本土娱乐业,是以自生自灭的方式在夹缝中求得生存。至今,无论是艺人,还是投资老板,依旧试图寻求新的突破,追求娱乐文化的产业发展。
从金昌利到新中原
上世纪80年代末,南昌的一些老板开始把娱乐当成生意来做,本土娱乐才有了产业化的雏形,并逐渐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。当然,这不是由老板们的个性决定,而是在时代发展过程中,必然会出现的结果。南昌人大概不会忘记福州路上的金昌利歌厅,这家歌厅应该是本土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娱乐场所。随后,南昌陆续出现了君来、金鑫阁、宝利等夜场,这些当年曾经人头攒动、天天爆满的夜场,是那时南昌人夜间消费和娱乐的主要集中地。
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本土娱乐既然做成了一门生意,有钱赚,投资的老板自然就越来越多,直至后来场子之间为抢艺人、争客源而大打出手。同时,夜场这种三教九流、鱼龙混杂的地方本身就容易引起事端,而“草根”的卑微出身,让官方的一些人对以夜场表现形式出现的本土娱乐,始终存在异样的目光。
多少年来,南昌本土娱乐的艺人更新换代,夜场恶性竞争,在缺乏市场规范秩序下,其产业化发展似乎陷入了夹缝中的尴尬地位。而今,高峰期超过5000人到夜场娱乐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再回,随着今年6月金天地演艺厅的停业,南昌的夜场也仅剩下以新中原为代表的三家了,而入场的门票,还不到酒吧内一杯洋酒的价钱高。
|